金成心化丹青韵——康金成的艺术人生

          ☉  曹文海

          天地造化,方显华夏自然景观;艺道浑成,负载厚土陇原文化。在这块孕育过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历史波涛,滚滚东流;古圣先贤,风影掠去,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忖和忧虑。而当代文化脉动,因后继者发扬光大,日见新异,富于朝气。存于我们视野的康金成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艺术的华彩乐章,诉诸公众,评鉴由此展开。在他身上我们隐约嗅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继承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论他的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均与他的学养与性灵密不可分,与他的人生世相形影相随,其画境诗境、情趣理趣,与他的义骨侠肠、耿介倔强合二为一。环顾当代花鸟画阵营,康金成先生的梅花其格已定,独居异地,而山水画则苍古朴拙,富于个性。我们有理由着意记录他的艺术经历、成长步履以及文化品格,使后学者利于鉴行,易于开拓。


          康金成先生的艺术储备期

          康金成,又名康醴仁,1948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山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研修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画院院长,甘肃美术馆馆长,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天缘艺术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甘肃分院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副主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康金成先生的学艺生涯是曲折而艰辛的。他的幼年,饱含着辛酸和孤独,自幼受母亲李菊凤民间艺术的熏陶,固因在刺绣上颇有建树,且在家乡富于影响,其母教子有方,使儿渐渐喜欢上了绘画艺术。又因幼年在外祖父李世安身边度过,受其书法影响深刻。李世安为当地著名书法家,长于楷书、行草书,具有明清风韵。家学之风在康金成先生的身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受到父亲康民的教诲很多,懂得了世事人情的练达,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受正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心愿。康金成先生快乐地进入了武山百泉小学,使他的童年练就了刚强不屈的性格,那时家乡有一大批美术老师,他转益多师、业精于勤。在每年春节前后,成了他学习艺术的最佳时刻,那窗花的世界,春节的气息,秦腔的声韵,玩伴的嬉闹,一股脑儿浸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他的勤奋在煤油灯下度过的,他高兴为家人和乡亲们画中堂,画松、鹤、鹿,画那威震四野的老虎以及山水画。从此,画笔成为他的伙伴,那种快乐唯有他独享独用,快乐就成了阅历。

          1965年,年满16岁的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工作,艰辛和困苦并未压垮他,他坚持着,持续着他的学艺之路,谋求着良好的工作环境。1980年调入了甘肃省工艺美术厂工作,此时的他,似有如鱼得水之感,又深得我省著名画家郝进贤恩师的言传身教,为今后的艺术发展注入了灵魂和血液。在良好的条件下,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代绘画,并多次朝圣敦煌,临摹学习。这是一场全面而系统地将民族传统文化和自性对话融合的过程。其选择像是由点连线而带面: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彝文摹崖、石刻彩绘、水墨卷轴均在他的收涉之列。

          这时的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技与道融,心向望之,并留意于民族文化典籍,学习诗词和文论、画论,为其筑基,旨在力求简约,在崇古尊师的理法之路上,他将书法的训练作为强健文人骨力的标杆。他的书学理路,从幼年起,从唐柳、欧的楷书多年临习中,进而研究王羲之、颜鲁公的行书,后又将心韵沉入秦汉书风的古拙和凝重。由此使他的山水画线条存储了生命之灵的线与魂、诗与情、文与意。

          1983年,康金成先生入西安美术学院研修中国画,有幸得到方济众、何海霞、刘文西等大家的教导,并亲临其境,享受着高迈而纯粹的艺术气息,以及手把手的笔墨挥运之教,这是康金成先生艺术脱胎换骨的再生。这期间又得到陈国勇、徐义生老师的指导,使他的《黄山长卷图》顺利创作成功,受到了师生们的高度评价。这也是他艺术储备期渐显创作欲的一个重要时期。


          康金成先生的艺术创作期

          1984年康金成先生调入甘肃画院工作,艺术环境的变化,使其艺术创作得以春生,孕育成真。在这段难得的日子里,他奋发图强,在西部山水画的创作上勇于探索,具有了雄浑质朴、苍古高华、大气磅礴的意象之笔,复写了心韵变化,神采逸荡。又因长期的研究和创作,他衔接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并予以创新,他的崛起正如李宝峰先生总结:“自从1983年出访日本,展出了个人代表作品,受到日本艺术界同行的好评之后,作品又多次在国内展出、出版和收藏,《陇原新翠》《高山白云屯》《积石朝晖》《雨后高原翠》在全国获奖;《自将清气觅高寒》《山舞银蛇》《情系祁连》《绿坡》等十幅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和南京美术馆展出,其中《自将清气觅高寒》被上海美术馆收藏;《高原夕照》《陇山积翠》等五幅作品参加台湾‘百人名家作品展’,其中两幅作品被收藏;《祁连山下》《高原秋》在香港‘中国艺术大展’中参展并被收藏,编入画集;作品《春融》赴美国展出。”著名美术理论家吴国亭曾这样评价:“作品气势博大,山风飞雪中,巍巍群山似乎在搏动,庄重而富有灵气。”这一切是他奋斗使然。不仅如此,还有《更喜岷山千里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铁骨生春》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在所获奖项中,有“二十世纪末艺术成就奖”“当代山水画艺术杰出成就奖”“辉煌六十年·中国山水画60强”等。而个人专集与入编画册足可等身,影响较大。

          1998年,康金成先生随中国美术家考察代表团赴美国进行考察访问并举办画展;2004年4月,随甘肃省文化产业考察团赴西方六国进行考察访问。在甘肃画院办院、建院、兴院的历史中,在任甘肃画院院长五年间,挥洒过不少汗水,为画院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曾呕心沥血。从植树到围墙、铺院地、再到天光展厅的扩建、人才建设以及业务发展上,均作出过难以计数的工作,功不可没,其迹可寻。

          随着工作的调动,康金成先生在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期间,为我省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竭尽全力,做了不少工作。2007年,随中国美术家采风团赴印度考察;2008年,随甘肃省文联书画家考察团赴台湾艺术交流考察;2010年7月,参加了中国美术名家俄罗斯采风团赴俄罗斯进行采风考察活动,并担任采风团副团长。社会职责与艺术职责双层负荷在康金成的肩上,他忍辱负重,坚持原则,恪尽职守,为着陇原文化的崛起,为着艺术的天空,他不计个人得失,直言以对,率性而为,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点,时日以久,浊清自明,评鉴自显。这就是一位真正艺术家应有的性情,时至今日,他已退休而敛于沉静,游心于他的艺术,被当代艺界誉为“具有集大成之精神,作品富于意象机构和文化整合,融传统笔墨与时代风貌为一体的大家”。他的自性使然与艺术个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我们静心关注康金成先生的梅之世界和山水情怀,均不难发现,他是与灵为舞,率性耿直的闪显。其山水画《古塬秋韵》的气贯长虹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之情是坚质的,又是空灵的,他的梅韵铁骨是伴随其生命律动的。那《万玉争春》《中华万古春常在》《一树独先天下春》《雪里风中报早春》等,皆透露出文人情怀和世间情思。如果说这是艺术的“其往无穷,其来无止”的倾诉和表达,那就说明它的来是智性的文化自在,是欲罢不能的生命呼唤。在此一切的苛求都是无知的,也是愚执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他的艺术,评论家作过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定论,他和他的作品在这个时代是光亮的,是极具辐射力的。这就是一个把全身心倾注于艺术而呈现于众的真实。

          (本文摘自《当代陇原艺术名人集萃·美术卷》)

Processed in 0.081(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8.068(mb)